新发一建竭诚欢迎您访问本网站!如有问题,欢迎致电。
服务热线:
13920121912
工作时间:
AM:8:00~PM:6:00
二级页banner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联系我们
地址:雄安中电科技园13-2栋
联系人:宋经理
手机:13920121912
邮箱:839141762@qq.com
网址:www.sh-wbjz.com
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运行的“生命线”
发布人:wangqian   发表日期:2021-05-20 08:05:36

近年来,我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呈蓬勃发展态势,从设计、建设阶段便充分兼顾人民防空要求。
发展历程演绎迭代变迁
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智慧与良心。”这是地下综合管廊的雏形首次出现在文学书籍中,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地下管网的重要性。
所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又称共同管沟,就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这些“住”在共同“房子”里的管线,源源不断向城市的每个角落输送着水电热等能源,这个“房子”一般小可通人、大可通车。
地下综合管廊一般分为干线、支线和缆线管廊。干线是“主动脉”,主要建在城市道路中央下方,用于容纳城市主干工程管线,采用独立分舱的建设方式。支线、缆线是“毛细血管”,主要建在道路两旁的人行道下,用于容纳城市配给工程管线,采用单舱或双舱的建设方式。缆线管廊采用浅埋沟道的方式建设,整体构成一个系统的地下管网,覆盖城市每一个角落。

从世界各国建设时序和发展规模来看

地下综合管廊19世纪发源于欧洲,最早出现在法国巴黎,始建于1833年,是以排放雨水和污水为主的重力流管线系统.
1893年,德国汉堡开始在街道两侧人行道下建设综合管廊,收容煤气管和自来水管。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共同管沟建设最先进的国家之一。1926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针对地震导致的管线大面积破坏等问题,从防灾角度在东京都复兴计划中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1958年,北京建设了我国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21世纪初,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探索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广州大学城建设17.4公里,上海世博会园区建设6.4公里,珠海市横琴新区建设33.4公里,昆明市结合新建道路建设33公里……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呈现规划设计系统化、规范化特点,先后将综合管廊专项规划纳入城市地下空间统筹设计,协调综合管廊与地下轨道交通、城市地下商业设施等城市基础设施整合建设同步实施。如日本东京都中心区域规划形成了地下综合管廊网络体系;美国波士顿拆除高速路建地下路时,整合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经过近200年发展历程,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配套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目前,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已向信息化、智能化迈进。大数据、物联网、机器人及智慧运维平台等信息化、智能化科技成果不断集成应用到地下综合管廊全生命周期建设运维之中。

历史经验表明,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城市运行的“生命线”,其连带性强、覆盖面广、波及面大、直接作用突出,如果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一旦遭受致命打击,后果不堪设想。轻则城市信息闭塞、交通中断、停水停电,致使城市居民人心动荡;重则指挥不畅、产供停顿、城市瘫痪,致使军队作战潜力严重损伤,大大削弱战争优势,难以持续进行防空袭斗争。

地下综合管廊是“线”及“面”的系统工程,其关乎城市安全和战争胜负,因此综合管廊的设计、建设必须兼顾人防要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规定,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结构设计应考虑各类管线接入、引出支线的需求,满足抗震、人防和综合防灾等需要。

但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有其自身的特性和分类,因此需要按照不同类型管廊的功能和建设方式,不能简单套用现有人防工程的防护标准,必须遵循适度防护原则、分类防护原则和经济适用原则,制定出符合其自身功能特点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科学防护标准和措施,从而提高综合管廊的防护能力。
管廊运维智能平台堪称地下综合管廊的“大脑”,该平台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BIM、GIS、环境检测和移动通信等科技前沿技术手段,可将海量、分散的设备和传感器数据转换为系统的管理数据,实现对地下综合管廊勘察设计、施工、运维等各阶段的可视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助力地下综合管廊高效运行、快速发展。
运营过程中,平台可以利用专家库和大量决策预案对管廊不同时段、不同部位的用电用水量进行自主调控,既能有效缓解高峰时段的用电用水压力,还能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另外,无人巡检技术的应用拓宽了平台功能。比如,上海临港地下综合管廊广泛采用装有高精度检测仪器的智能轨道巡检机器人,同时配备灭火弹、堵漏剂等装备。在平台控制下,机器人能够第一时间赶到险情现场并进行故障排查和应急处理,使地下综合管廊安全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智慧感知。地下综合管廊让水、电、气、通信等管线住进了“集体宿舍”,看似降低了维护管理难度,但也暗藏风险,稍不留意就会酿成事故。因此,管廊需要智慧的感知“器官”。
智能化管廊中通常设置成千上万个精密传感器,用于实时获取内部温度、湿度、地表沉降、震动、危险气体浓度、水位高度等环境信息,这就像是给管廊赋予了“眼睛”和“鼻子”。各类传感器共同织成一张监控大网,使地下空间“一览无余”,便于维护人员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险情。

随着智慧化、集成化和自主决策能力的有效提升,地下综合管廊将会更好地担起“生命线”重任,源源不断地为城市安全、稳定、高效运行注入不竭动力。


联系我们
  • 联系人: 请填写您的真实姓名
  • 联系电话: 请填写您的联系电话
  • 电子邮箱:
  • 意向描述:
  • 验证码:
    验 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新发一建工程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
雄安中电科技园13-2栋
联系我们
联系人:宋经理
手机:13920121912
邮箱:839141762@qq.com